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大力发展乡村职业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涉农专业设置。2021年3月,教育部修订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不同层次专业,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目前,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82个专业。《目录》突出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已设置特种动物养殖、种子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等30余个中职专业,专业布点达2900余个;设置种子生产与经营、园艺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现代农业技术等近50个高职专科专业,专业布点达1700余个;设置现代种业技术、作物生产与品质改良、智慧农业技术等10余个高职本科专业。
二是加强涉农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2020—2021年,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围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主线,组织开展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职业教育类全国优秀教材评选,《植物保护》等3种涉农教材获一等奖,《土壤肥料》《食用菌生产技术》等9种涉农教材获二等奖。在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遴选中,共有218种涉农职业教育教材入围,为推进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2022年12月,教育部启动“首批职业教育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将围绕农机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一流专业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和优秀教师团队,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推进涉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在教育部和农业农村部共同指导下,涉农职业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都市农业、现代农业装备和现代渔业等五大农业职教集团。各职教集团通过校企合作编写特色培训教材,共建金课联盟,共同开展师资培训,合作建立人才实训培养基地,面向企业和地方开展技术服务,有力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产业协同发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都市农业职教集团先后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单位。
四是深化涉农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2021年,教育部联合农业农村部,以职业院校为重点遴选推介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其中涉农职业院校82所,各院校聚焦区域涉农人才需求,升级打造涉农专业,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启动实施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名课名师”资助项目,以农业农村重点专业领域为导向,遴选推介100组“名课名师”典范,引导教师更好地讲好三农故事、服务乡村振兴。
五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截至2018年8月,已分三批在全国布局558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覆盖专业点1000多个,其中覆盖种子生产与经营、水产养殖技术等20余个涉农专业,开设70余个班级,累计培养涉农专业人才3300余人,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六是加大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供给。2019年起,教育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将高素质农民纳入高职扩招对象范围,为农民创设了入学免予文化素质考试、培训经历认定为学分等优惠政策,确立了“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培养原则,指导各省开展生源组织、合作培养,截至2021年12月,全国职业院校已招收高素质农民8.6万余人。
一是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业农村部引导各地统筹利用高校、职业院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民办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2年共有36所高校、167家职业院校、139家农业企业、196家农民合作社、1142家民办机构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同时,以返乡大学生、农民工等青年为主要对象,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青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全年培训青年农民4196人;以返乡退役军人为主体,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开展退役军人村支书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训,全年培训2461人。
二是指导职业院校开展农民技能培训。2022年5月,新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支持涉农职业教育发展、加强相关培训做出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各级人民政府加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投入,可以将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教育部持续推进实施《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指导各地推动职业院校坚持育训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提高培训数量和质量,引导鼓励相关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需求和办学能力,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高职学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00余万人次,其中,面向农村劳动者开展农林牧副渔职业技能培训130余万人次。
三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对知识技能需求,按照生产周期分段实施的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课堂教学、在线视频直播教学、现场实操实训、实地参观考察、模拟演练等培训方式,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全产业链培训,促进高素质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步提升。2022年全国培育高素质农民75.4万人。
四是加大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力度。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2022年全国共培育1.78万人,2023年计划全国培育总数1.8万人。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名左右“头雁”,全国每年培育约2万名,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农业农村部加大能工巧匠推介力度,2019—2021年,共推介662名乡村工匠,涉及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领域,为促进各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是发挥融媒体平台优势。教育部通过电视、网站南宫ng28、报刊等媒体,广泛宣传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及时发现和总结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2023年,结合“两会”等重要时间节点,教育部门户网站及时转发习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刊发《刘爱平委员——为强国建设培养农业和工程人才》等多篇报道,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两会青年说:为乡村振兴广招人才的“95后”村支书》《从“两会热词”中读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等多篇动态新闻。
二是积极宣传典型事迹案例。协调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组织教育媒体报道《习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曲周县扎根十五年—看科技小院年轻人怎样种出新天地》《安徽农业大学师生在科技小院寻解“乡村振兴之问”—让主题教育走进田间地头》等,营造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成果宣传力度。委托国家开放大学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采用统一门户系统和各示范县站点两级架构,开发运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展示与交流平台”(网址:。各示范县分平台每年报道本地职成教改革、动态信息3000余篇,总平台从中挑选600余篇予以转载宣传(截至2023年4月份,总计转载3600余篇)。
2023年,教育部发挥示范县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视频征集与宣传活动,引导职业院校师生更好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展示职业教育服务全面乡村振兴成果,截至2023年4月,各地推荐短视频866个,点击量1300余万次。如浙江省衢州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与偏远的畲族民族村共建校村党建共同体,对当地生姜种植、深加工及高山蔬菜种植与包装销售进行指导;河北省平泉市职教中心培训处主任朱满堂,组建由科研院所和乡土专家组成的35人科技为民服务队,自2016年至今,开设54个教学点(包含29个贫困村),涉及129个村,19个乡镇,远及冀辽蒙等省市;河南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飞,利用多年熟练的剪纸技艺带动村民致富、弘扬文明乡风教育培训,在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建成洛阳剪纸文化艺术馆,定期组织师生对当地群众进行免费培训,当地已有500余人从中受益,每人每年增收4200多元。
教育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乡村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南宫ng28。
一是进一步加强涉农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建设。健全专业动态调整的机制以及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注重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面向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积极落实两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首批职业教育重点领域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优秀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聚焦区域涉农人才需求,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涉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
二是进一步加强面向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推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落地实施,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支持、指导涉农职业院校育训并举,加强涉农职业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致富带头人。
三是加大涉农职业教育成果宣传。持续发挥教育部融媒体平台优势,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展示与交流平台”,及时宣传各地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典型做法与经验。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你我同行”典型案例短视频征集与宣传活动,展示涉农职业教育成果和乡村振兴人才创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