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的模式也由之前的革命党的革命治理模式向行政党的行政治理模式转变。革命治理模式下更多的是依靠发动广大群众搞群众运动,而行政治理模式则主要是依靠精英施政,所以也被称为技术官僚制度或专家治国。为了使这些领导干部增大决策的正确性、有效性,这个阶段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日益重视加强也就容易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种认识逐渐固化,形成了“重干部培训、轻党员教育”的现象。但从长远看,这种依靠技术官僚的行政治理模式本身也只是一种过渡型的统治制度。因为经济发展正在导致中国社会的急剧分化,各种利益间的冲突并不是通过技术官僚制度所能解决的,而需要一种更为民主的统治方式。这就迎来了第二次治理转型,由行政治理转向政治治理。在此种治理模式下,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代表都要参与到国家社会的治理当中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自己的利益。如何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背景下,合理合法地发声,理性协商解决矛盾冲突,求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首先需要加强教育,明确“主义”和意识形态属性。
意识形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党如何带领人民达到这种发展目标的标志。如果党不能明确清晰地树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党的统治能力会因为经济的继续发展而加速下降。在2013年的“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此,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和对广大普通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发挥他们的党员先进性,推动整个社会理性的发展。广大普通党员是确保我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理论武装是否科学、自身素质是否过硬、岗位工作能力是否齐备直接影响着党的科学执政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在继续坚持加强干部党员教育培训的同时,加大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力度,使整个党内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党员包括普通党员与干部党员两个群体,这两个党员群体的教育培训是相通的。对于普通党员,数量大、分布广、各方面水平和认识参差不齐,本文主要针对各个不同领域普通党员群体的横向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于干部党员则主要针对他们各个成长阶段的纵向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1.农村普通党员教育培训策略农村党员数量多,学习少,思想理论素养相对较低。加上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和基层农村民主自治的开展,使农村党员的身份附着了一定的权力和利益色彩,一部分动机不纯的人通过关系加入党组织,进入党支部领导,影响村集体的决策,对基层农村的发展建设不良影响较大。对农村普通党员的教育培训要侧重理想信念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推进等方面的政策学习。从提高农村党员的管理自治能力,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2.城市社区党员教育培训策略社区有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党员,思想上的矛盾也日趋错综复杂:一方面,人们由于经济收入差距的加大,使不同利益群体中的党员,对改革和建设产生不同的态度和心理,导致他们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多样化,特别是一些企业下岗或失业的党员,使社区管理出现很多新问题;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使得这部分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失去信心,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因此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培训要区分对待。对离退休的老党员开展“退休不褪色”等党性教育;对下岗职工党员开展技能知识培训,适应经济社会的竞争需要;对流动党员在社区建立流动党员之家,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3.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策略目前学生党员主要集中在高校,他们年轻、文化程度较高,接触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南宫ng28多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主要是思想教育,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4.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培训策略两新组织党员一般收入较高,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但党组织活动不正常,党性观念淡薄。对其教育培训重点是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和党的理论教育。
5.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的普通党员教育培训策略这部分普通党员的主管单位、部门要有教育培训规划,通过学习培训、民主评议等形式,加强其党性修养。
1.事业探索期干部的教育培训策略事业探索期的干部刚刚参加工作,对工作具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熟悉,但他们此时一般在30岁以下,观察和思维等方面能力较强,上进心强,可塑性好,专业知识理论水平高教育培训,随着实践工作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逐渐会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同时,又由于较为年轻,容易接受不良影响,发生变化和动摇。因此对这个时期的干部要在加强业务技能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思想理论的武装,强化党性教育,增强抵抗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2.事业确立期干部的教育培训策略事业确立期是干部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时期。很多干部担任了一定岗位的领导职务,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时期,对工作业已熟悉,有自己的观念和见解。那么对这个时期的干部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包括危机处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世界眼光等各个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3.事业维持期干部的教育培训策略这个阶段是干部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已是某一部门或地区的负责人,业务娴熟、经验丰富,有较强影响力,责任意识较强,但也容易自满,甚至官僚主义习气较浓。往往小事不愿干,遇到挫折容易萎靡不振。对这部分干部要进行“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教育,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消除“”等不良习气对自身的影响。
收集到的信息,大多是学员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和急待解决的难题,教师有责任将信息分门别类,应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有的该向上级汇报,有的要寻找有关书籍和资料,有的要请教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机手,有的要根据机型的结构、工作原理,仔细观察,反复思考,认真测算,反复试验才能解决。如有些驾驶员的拖拉机燃油供给系统经常出故障,我们就送教上门,组织同村的驾驶员现场办班授课,指导他们分析故障的原因,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排除故障。为了杜绝和减少燃油供给系统的故障,教他们在油桶盖上焊个考克,把油桶升高,用耐油塑料管从考克接头连到拖拉机加油口进行密封加油,教他们按说明书定期保养燃油滤清器和沉淀杯,只有燃油系柴油干净了,喷油嘴就不会咬死,燃油泵精密零件就能减少磨损,从而燃油系故障减少了,拖拉机效率就会提高。在排除故障中发现一个喷油嘴不喷油,是喷油嘴咬死了,换上新的喷油嘴,农村没有喷油器校正器,我们就教他们直接在拖拉机上调,卸下喷油器帽,松开拼紧螺母,转动调整螺钉与喷油器弹簧刚接触时,再拧进2圈,此时喷油器喷射压力可达(125±5)kg/cm2,符合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要求;若转动喷油器调整螺钉与弹簧刚接触时,再拧进3圈,它的喷射压力可达(175±5)kg/cm2,符合上海-50型拖拉机的要求,然后拧紧螺母,装上喷油器帽,再转动曲轴听到清脆的喷油声,就完成了喷油器的检查和调整。
用上述方法和原理还教他们检查了燃油泵的供油压力。在现场有学员向我们反映“:拆高压油管,看油管接头油面波动既浪费柴油又看不清,也麻烦。”我们就教他们听喷油器喷油声,在飞轮上做一记号,检查调整方法与拆高压油管一样,但喷油提前角比供油提前角要滞后。现场授课结束时,好多驾驶员高兴的说“:你们这些教师既给我们排除了故障,修好拖拉机,还教给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了服务田间地头。”
对于用塞尺调气门间隙,我们会在机手门口办班,先请他们把拖拉机开出来,由他们用塞尺调和手搭搭调做个示范,结果塞尺调的真不如手搭搭调的准,这好像是“事实”,但没有道理,到底什么原因?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原因是气门摇臂头端面与气门杆端面磨损了,我们教他们拆下气门摇臂,发现摇臂头端面磨了一个坑,用塞尺调的气门间隙=标准间隙+凹坑深度,摇臂头端面凹坑深度越深,塞尺调出的间隙与标准间隙相差越大,我们又教他们把磨损的气门摇臂头端面用砂轮磨平,再用锉刀搓成一定的弧度,将修整后气门摇臂装上发动机,用塞尺调的气门间隙就是标准间隙,比手搭搭准多了。他们又说“平时调的气门间隙又不是修理,拆气门摇臂太麻烦了。”听了也觉得有点道理,接着我们就教他们先找到可调的气门,再将调整螺钉拼紧螺母松开,然后将调整螺钉拧到与气门杆刚接触,退1/5圈=72°,为进气门间隙0.3mm;退1/4圈=90°,为排气门间隙0.35mm,然后教他们拼紧螺母,请他们复查,他们手搭搭,又用塞尺测量后说“:太好了,既准又方便,你们不但是理论上的教授,也是技能上的专家。”我们告诉他们,这是利用调整螺钉牙距=1圈=360°,摇臂主被动臂之长和气门间隙计算得来的,要想成为技能高手没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
教师授课要科学合理地安排。一是授课内容要根据培训目标,针对本辖区和学员的实际情况,对培训教材的哪些内容重讲,哪些内容要少讲,哪些内容可不讲,教师要慎重安排。授课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实用价值;二是课堂要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同参与,积极引导学员动脑、动口、动手,不要只是教师的独自表演;三是课堂上哪些内容由教师讲,讲多长时间,何时引导学员回答或解说,何时出示教具,何时让学员提问、交流等,都要合理安排。如讲配气机构时,可用视频、挂图、投影,由教师和学员合作讲述构造、工作原理。在刚讲到压缩泵密封性能检测时,学员不愿意听,说他们那里没有检测仪器和设备,因为我们预先做过调查,已准备新内容,可引导学员用刚学过的柴油机工作原理,把单缸柴油机熄火,飞轮的惯性推不过压缩上止点,当活塞顶上部空气压力大于飞轮惯性时,飞轮会反向摆动,在空气压力和飞轮惯性力作用下,活塞向下止点移动,当活塞下行时,活塞顶部真空吸力大于飞轮惯性力时,飞轮又会再次反向摆动,飞轮来回摆动次数越多,说明缸套、活塞、活塞环、气门之间密封性能越好,磨损少;来回摆动次数少,说明缸套、活塞、活塞环、气门之间密封性能差,磨损大。经实验证明来回摆动4~5次为优,大于3次为良,1次为差。讲到这里时,学员听了很有劲,很感兴趣,问他们为什么有兴趣,说是书上没有的新东西,理论联系实际,有实用价值。
又如以往讲发动机“配气相”,讲得很卖力,学员还说听不懂,就找学员谈心,哪些地方听不懂,他们说“:不是听不懂,而是太空洞,没有实用价值。”我终于领悟,教材和我讲的没有提到“配气相”的作用和用途,没有实用价值,学员就没有兴趣,就不愿听,就说听不懂。后来我在讲配气相时就增添了配气相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①根据配气相,用配气凸轮上的进排气凸轮成“上八字”或“下八字”对正,可装配无记号正时齿轮;②根据配气相,转动曲轴看进气门刚低头(打开)和排气门刚抬头(关闭),此时是单缸排气上止点,再转动一周即可找到单缸压缩上止点;③根据配气相,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柴油机点火顺序,可找到多缸柴油机第一缸压缩上止点和可调气门。这样使学员深深地体会到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能更好的指导实践,高技能人才一定要具有理论知识。
档案培训也可围绕重点工作,如推进依法治档、构建开放服务新格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等等,组织开展专题研讨培训,专题研讨培训可由档案管理部门组织,也可由高校或档案学会组织。
2.1在研究培训对象及需求上。根据当前档案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和新任务,调研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坚持“缺什么“,就“教什么”,并区分不同受训对象的层次和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切实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着力探索个性化、差异化培训方式。
2.2在研究培训内容上。档案培训内容要贴近实际工作,教育培训机构可适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档案人员在“干什么”、“想什么”、“弱什么”、“缺什么”,然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来确定培训内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按需施教”。
2.3在研究培训方式上。档案培训机构应根据不同课程、不同需求,分层次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要在讲授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可在案例式、体验式教学法上下功夫。上岗培训类可组织受训人员到档案馆等实际部门学习和实践。同时,要利用网络教学、远程培训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3.1抓好师资队伍。教师是整个教学培训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与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要多渠道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及档案部门业务骨干授课。可把档案部门精通业务、擅长教学的人员以充实到教学岗位上,可在培训班中选拔学员中的业务尖子进行经验交流。要对授课教师进行考评,督促其提高教学水平。
3.2抓好组织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对受训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和考核。考试环节不可走过场,或不经过考试就发给学员结业证书。对学员采取闭卷、开卷、论文写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发结业证书,以此体现教育培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进而确保培训质量。
1.有的党委对党校工作不太重视。党委中没有干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来全面规划与指导地区内系统内的干部教育的培训工作。党委组织部门(干教工作的归口部门)也没有专人专职负责系统内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即使是兼管的同志,也因为各种原因经常调换,导致的结果是,对地区内系统内干教工作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指导,有的连年度计划都没有,统筹指导督促检查都显得很无力。
2.有的基层党校忽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1)干部教师的培养使用缺少长远规划,导致干部教师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都不太合理,有的基层党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很少或者没有。(2)对干部教师缺乏高要求,且考核不严格,使一些干部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得过且过。工作热情减退、缺乏进取性是目前基层党校一些干部教师存在的问题。(3)对干部教师教育培训不够,即培训者的培训不够。应该讲党校教师与干部听报告听讲座的机会还是不少的,但是,接受高层次培训(包括国外培训)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由于接受高层次培训机会少,再加上党校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干部教师自我提升的欲望与能力不强,所以党校的干部教师知识更新慢。一些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知之甚少,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4)党校干部教师缺少实践锻炼机会。党校很多教师、班主任没有做过行政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作。由于缺乏这些从业经历,工作的局限性也就表现出来了。从来没有从事过管理工作的教师讲管理学,不免隔靴搔痒;从来没有做过党务工作的班主任组织学员讨论基层党建工作如何开展,不免成了旁听者,更谈不上引导讨论、解疑释惑;从没有从事过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组织指导学员进行课题调研,等等。
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要根据需求来进行。这个需求包括国家、单位发展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能力的需求(称为国家需求、组织需求),干部所从事的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称为岗位需求),干部本人发展自我学习的需求。一般来说各基层党校对国家需求组织需求比较清楚,对岗位需求与干部的自我需求不太了解,这也是一些基层党校有的班次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强的原因。对岗位需求与干部的自我需要不太了解原因有二:一是随着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班次越来越多,党校干部教师忙于办班,教学,没有时间开展深入的调研;二是经验主义,党校一些干部教师自恃党校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对学员情况了解,不愿意深入基层开展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针对这样的情况,各基层党校要组织党校的干部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干部教师,深入各学员单位,特别是一些重点班次的学员单位,开展认真的调研活动。针对一些干部教师对调研不够重视,缺乏动力的现象,调研工作可立项作为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同时对调研提出要求。如果调研工作年年开展、时常进行,调研工作就有了持续性,对基层单位和学员的需求就比较了解,对干训工作也会有深入思考。科学合理编制教学计划,也是加强培训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工作。现在有的基层党校不太重视教学计划的编制。特别是短班、专题培训班。实际上认真编制好教学计划,对确保培训班(研修班)高质量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好的教学计划,培训的目的要求明确,重点突出,报告讲座有质量、讨论交流有针对性、现场教学社会考察有感染力有收获。而且培训的各项活动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便于操作。所以各基层党校要重视各类培训班(研修班)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基层党校要对教务部门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进行专门培训,辅导他(她)们如何编制好教学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好各项培训活动,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现在办班过程中存在着由于突发情况,校外教师不能按时上课,打乱教学节奏情况;存在着由于干部教师水平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引导学员开展讨论交流的情况;存在着由于对现场教学与社会考察活动准备不足,使现场教学收获不大的现状;存在着由于对学员缺乏严格的管理与要求,学员满足于听讲座,自我学习深入思考不够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与现象的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如何认真组织实施好各项培训活动,首先是班主任要认真负责,本着对党的干部教师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加强学员管理,加强对课程的统筹安排,加强对讨论交流的引导。作为班主任老师要不断学习与实践,切实提高自己的带班工作水平与能力,其次,党校的领导与部门负责同志要加强对各类培训班的领导与管理,培训过程中重要环节(如开结业式、大组交流)与重要内容,领导都应该有明确的要求与亲自参与,发现问题要及时组织力量调整,碰到难题阻力要组织力量及时破解,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使各项培训活动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在办班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员全身心投入学习,学习的效率就高,遵守党校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就会增强。
“红色资源”是光辉的榜样和不朽的丰碑,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宝库和精神财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干部教育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1)“红色资源”是开展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历史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脉就会断裂,中国的精神之河就会干涸。只有在历史的动态结构中,人们才能深刻地把握现在,正确地创造未来。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对领导干部进行党史、国史教育,则是党的政治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领导人民革除内忧外患的艰难征程。这些历史的展开与追溯,有利于党的干部正确认识“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问题,增强“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意识。(2)“红色资源”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抓手。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之泉,是一切行动的“总开关”。“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精神追求,始终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的信念,是人的政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但是理想信念既不会自发产生,也不会随着党龄增加或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除了个人修炼之外,还需要持续有效的教育。所以,“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3]。重塑理想、唤醒信仰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折射出中国为民的政治本质,闪耀着党性的光辉,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绝佳教材。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不断从中汲取政治营养,既能以历史为镜鉴,针砭时弊,又能坚定“三个自信”,勇克时艰南宫ng28。(3)“红色资源”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在生活目标物质化、行为动机功利化的追逐中,人们逐渐疏于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社会风气渐有庸俗化的危险。党的干部作风事关党的形象,要想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首先要端正党风,党风正则政风清,政风清则社风明,社风明风淳。“红色资源”蕴含着许多党的干部高风亮节的光辉范例,如“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如今,党的干部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但这种优良作风永远不会过时。以史为镜,可引发新时期领导干部反思自省,见贤思齐、知耻后勇,从而端正作风,肃清政风,教化民风。(4)“红色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地概括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价值意识形态的最高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国家的重要‘软权力’”[4]。“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价值传统的历史凝结,其中既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凛然风节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昆仑气概,也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慎独自律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济世胸怀。这正是当前最需要弘扬的时代主旋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濡养效用。(5)“红色资源”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借鉴。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对于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5]中国在早期治党、治军及局部执政的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比如,在中央苏区时期通过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改善群众生活,取得了成功,并得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等。
随着对“红色资源”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各地都在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且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革命遗址等)多散布于县市区域,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红色资源”载体维修保护不力,开发建设过于粗放为了满足干部教育和国民历史教育的需要,各地的红色旧址遗迹大都进行了维修或复建,扩大其空间,丰富其内容。然而,维修或复建结果却存在着保护不足、过度建设、拆真建假、迎合市场等问题,导致旧址遗迹时代感太强,历史感太弱;市场气息太浓,文化意蕴太淡;历史解读渐有媚俗化、庸俗化、迷信化的危险。造成这些问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县级馆争取上级拨发专项建设资金难度很大,争取社会资本支持难度更大。等资金到位,很多原物、原址都因年久失修,已神貌难辨,只能重新建造,而建材选择多不能满足历史需要。二是受智力支持体系所限,专门人才不足,史料征集、甄别、整理方面困难重重,在开发建设上时有“移花接木、画蛇添足”之弊。
(二)“红色资源”史实考证急功近利,观点论据值得商榷由于资源所承载的历史多已久远,留存资料较少,导致一些史实不可考,结论不可靠。属地馆所对史料细节处理上不够严肃,或有仅凭“口耳相传”即草率推测甚至妄断历史,从而导致争议。争议问题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明显硬伤,包括个别红军将领的生卒年月、重要历史事件的地点勘定等,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研究态度不严谨;二是各执一词,如“秋收起义第一面军旗升起地”,一谓修水县,一谓铜鼓县,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史料积累不够;三是过度拔高,争当“最早”“始源”“第一”,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盖为“急功近利”,对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取经济支持的强烈渴望造成了这种“大干快上”的资源开发模式。
(三)“红色资源”史料内涵发掘不够,宣讲手段陈旧僵化部分县级馆在对属地“红色资源”史料发掘、甄选方面,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在历史的动态结构中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大背景、动因及其影响,满足于就事论事、简单陈列布展,导致主题不突出,脉络不清晰。此外,对史料的宣讲手段过于陈旧,形式过于僵化,照本宣科的讲解过多,借古喻今的对比分析较少,针对不同类型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感官体验教育缺乏,受众参与度不高。
(四)“红色资源”蕴意解读脱离现实,资政育人效果不足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如果脱离彼时背景与环境,则很多史实难以理解,甚至难以令人信服;另一方面,如果不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解读历史,则成为无的放矢,自言自语。如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为打造钢铁之师,宣布了“三大纪律”,其中一条是“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如果不能够明确“红薯”对于当时艰难求生的群众以及饥乏困顿的红军战士的重要意义,不能将“红薯”与现在的“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则很难充分解释这条纪律背后的为民情怀和远见卓识,也很难收到资政育人的效果。
(五)“红色资源”宣讲队伍建设不足,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只有正确地宣讲,“红色资源”的价值才能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宣讲员的素质就成为“红色资源”价值实现的决定性因素。调研发现,县级馆所的宣讲员在史料积累、讲解技巧、自身认识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史料积累不够,很多与其讲解内容直接相关的历史细节掌握不全面,讲解牵强附会,内容苍白;二是讲解技巧不熟练,不能根据内容需要调整语速语调、表情神态;三是自身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认识红色资源宣讲的深远意义,讲解过于随意,“精气神”不能感染听众,营造宣教氛围乏力。
只有对“红色资源”的研究更为严谨,开发利用更加科学,才能使之在新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当前“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一)突出“红色资源”资政育人的政治性“红色资源”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其政治性,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教育培训应服务于党的建设事业,应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干部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科研无禁区,宣讲有纪律”的观念,坚持“四不原则”,即“不媚俗、不歪曲、不猎奇、不偏激”。“红色资源”的发掘应紧扣理想信念、道德品行、作风纪律、理论创造等主题,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主线进行规划设计。
(二)尊重“红色资源”历史逻辑的客观性解读“红色资源”,需要以“大历史观”“大党史观”为基本前提,要在历时态的框架下厘清其历史脉络,找准其历史定位。在史料甄别工作中,要坚持“全面、客观、正确”的原则,既要牢牢把握政治主线,又要努力还原历史原貌,还要合理组织材料,不讲“野史”“秘闻”。同时,要尊重历史事实,不以“技术性处理”为名对历史“一删二加三篡改”,不对历史文件滥施刀斧[6]。
(三)强调“红色资源”价值导向的正确性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对成功的评价标准和归因方式迥然各异,在信仰淡漠的精神世界中,封建迷信悄然滋长。毋庸讳言,有的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红色资源”被视为成功的见证和象征。某些“红色资源”因而被臆造具有某种神秘力量,流于庸俗,堕为迷信。实际上,这种心理和行为玷污了“红色资源”的神圣与纯洁,与“红色资源”的本质背道而驰。所以,在对干部开展“红色教育”的工作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始终结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作用来解读,摒弃迷信,杜绝神怪化的“风水论”。
(四)拓展“红色资源”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形式是内容实现的逻辑前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红色资源”的价值内涵才能显现,适当的形式是通往红色历史的桥梁。应根据“红色资源”的不同特性,开发出不同宣讲方式:对于文献资料,开发专题研究、主题讲授;对于红歌红剧,开发激情教学或舞蹈史诗教学表演;对于口述史料,开发访谈教学;对于旧址遗迹,开发体验教学、模拟实践教学。此外,还应利用网络媒体和移动通信工具,建设并开放网络宣讲平台,开发“网络课堂”“掌上课堂”等,多渠道地激活“红色资源”的历史生命。
(五)保护“红色资源”周边环境的整体性“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往往也是旅游热点,是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旅游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物质载体的周边环境正遭受来自旅游开发和商业建设的冲击。为此,一方面,相关部门应明确其外部保护范围,严格内部建设规范和运行使用原则,不盲目逐利,使“红色资源”免于商业浸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在馆所建设上,坚持“慎重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红色资源”的历史感、厚重感、严肃感,不贪大求多,不过度修饰,不拆“真”建“假”,不“画蛇添足”。在教学中营造现场感,使学员身临其境,引发共鸣。
(六)提高“红色资源”宣讲队伍的专业性就教育的作用机制而言,“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7]。“红色资源”是静默的历史,宣讲员是其精神内蕴传译者,是人们了解“红色资源”的窗口。所以,提高宣讲队伍的专业性,是利用“红色资源”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强化宣讲员的政治意识。“红色资源”宣讲员应保持政治立场坚定、是非观念明确、道德情操高尚和自律能力突出,才能在宣讲过程中作出表率,信仰并敬畏所宣讲的内容。其次,要抓好宣讲员培训。可邀请党史专家、讲解能手对宣讲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技能培训;可组织宣讲员赴有关教学科研机构集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可开展宣讲技能比赛,以竞赛促提高。再次,要规范对宣讲员的监督考核。宣传主管部门应建立精细化、规范化的“红色资源宣讲工作标准”,成立“宣讲工作督查小组”并明确奖惩措施,应健全宣讲员“进退流转”机制,培养并抽调优秀的宣讲员到宣讲工作一线,将不适合继续从事宣讲工作的人员调离宣讲队伍。
(一)新居民培训与开展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为掌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嵊州市曾对本市500名新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其学历方面:文盲161人,占32.12%;小学260人,占52%;初中50人,占10%;高中21人,占4.2%;大学8人,占1.6%。他们由于在家乡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来嵊后又没有学习的机会,绝大多数新居民都希望能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近年来,嵊州市以全市22个乡镇(街道)成校为阵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新居民的教育培训。1.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城市生活常识有机结合,开设《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讲座,使新居民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和依照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举办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诸如安全生产、城市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城市生活常识等,不断增强新居民适应城市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树立建设嵊州、爱护嵊州、保持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开展“五好”评优活动相结合。该市积极与各企业加强合作,每年开展一次以“好媳妇、好子女、好儿孙、好兄弟、好公民”为主要内容的评优活动。近三年,嵊州市一共评出各类先进822人次。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促进全体新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2.文化体育活动。嵊州市下发了《新居民培训证书》5000本,每一位持证新居民可享受四个免费“优惠”,即免费参加各类成校培训,免费借阅成校的科技图书,免费进成校电脑室、上网浏览查找资料,双休日可以免费进到成校活动室参加美术、乒乓球、棋类等体育活动。为把越剧、围棋等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教育的载体,全市各成校与乡镇文化站密切配合,组建了由新居民为主体的乐队、舞狮舞龙队、棋队、篮球队、足球队、书画社等文体组织。如金庭的高跷队、长乐的民乐队、崇仁的舞狮队都开展得有声有色。3.学历教育。针对新居民文化水平普遍低的现状,嵊州市制订并落实《新居民文化知识和职业培训计划》,在市区开办了一所新居民培训学校的同时,重点在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剡湖街道、浦口街道,以及五大集镇的成校举办扫盲班、业余初中和高中班、大学函授和大学自考班,并且做到工地建在哪里,新居民的学历培训就延伸到哪里,培训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注重实效。如:剡湖街道成校近年来采用全日制教育与业余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长班教学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各类学历培训班,赢得了新居民的广泛认同。自2009年起,到2014年每年有400多名新居民获得“成人双证制”证书;大专、本科班从无到有,现每年有在读学员1000多名。该校的学员除了本辖区外,还涵盖全市各乡镇,一批又一批的新居民毕业学员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
(二)新居民培训与提供配套服务构建终身教育相结合1.在培训内容和方法上,嵊州市充分体现了按需施教形式多样。企业发展经济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新居民需要什么,就选择什么内容和教材,给新居民提供各类服务。在具体确定内容时,嵊州市还主动与省政府开展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百万企业职工和农民‘双证制’培训工程”“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密切结合,与新居民致富结合,真正使新居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以见效。坚持以“短期为主、实用为主、分散为主”的原则,采用技术培训与文化教育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自学与集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面授与函授相结合,广播电视与黑板报宣传相结合等方式,把各类培训班办到企业,办到车间,办到工地。2.在培训师资和教材上,嵊州市努力实现规范管理持续发展。近年来,嵊州市各职校和成校不断加强教师队伍、教材、器材、教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以保证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长期稳定提高,已组建了由54名大专院校和市级各部门科技人员组成的全省首个讲师团,巡回到全市各地给新居民讲课。乡镇(街道)成校也聘请了280名兼课教师,经常性地给新居民辅导。根据实际,嵊州市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城市社会生活》《人口教育》《崇尚科学文化,争做知识新人》等多种乡土教材。在实施招生、教学、考试、毕业等各个环节中,既抓规范,又不呆板,鼓励各显神通,既提明确要求,又不搞一刀切,提倡百花齐放,充分体现培训的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3.充分发挥全市职校和成校多种办学的功能。为做深做透新居民服务文章,嵊州市把培训对象逐步扩大到农村各个社区。目前,嵊州市各地都融高教自学考试联络站、成人高校函授站、职业技能培训站、党校、团校、妇女学校、农函大为一体,新居民的培训内容也由原来以岗位技能为主,拓展到各类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党员干部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人口环境教育、科学普及以及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方面,服务对象也向全体新居民延伸,实现了成校、职校、党校、老年大学、青少年培训中心“五校”办学一体化,形成了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新居民培训与方便子女就学解决后顾之忧相结合1.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因受自身文化素质和生计的影响,许多新居民子女很难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或上学困难而放任自流。为此,嵊州市在优化务工环境的过程中,还把关心新居民子女就学作为加强服务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促使他们安心创业在嵊州。近年来,嵊州市已先后制定出台了《新居民子女就学优惠政策》《新居民子弟学校管理暂行规定》《新居民子弟入学、转学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2.加大投入建设教育场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嵊州市教体局每年拨专款100多万元,用于新居民子弟学校落实办学场地,增添办学设备;各公办学校对新居民子女学校免费提供业务指导、教师培训及公共设施的资源共享。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分城乡,不分贫富,生活在嵊州的新居民子女均可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待遇,决不让一个新居民子女失学。3.公办学校积极提供服务。每一个新居民子女可在指定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享受本地学生同等待遇,不收任何借读费、赞助费;对有特殊困难的新居民子女,学校给予减免杂费,并帮助联系结对资助;公办学校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免费向新居民子女开放体育活动场所,提供活动器材。2014年全市共有38所公办学校接纳3516名新居民的子女就读。4.实行教育平等。为了保证新居民与学区内的孩子都享受同等的教育,嵊州市规定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家长索取正常经费之外的其他费用及物品。同时,把新居民的教育质量纳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防止新居民子女被忽视的现象发生。
(四)新居民培训与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相结合1.建立市级龙头培训机构。成立了一个市成教中心,负责协调各个部门,各所学校的关系,搞好新居民培训规划,制定年度培训计划,进行各类培训指导,编写和选用教材,选择和指派教师,已具有综合协调、监督、检查、指导的功能。2.发挥乡镇培训机构的主体作用。按照行政区域直接组织招生培训,负责聘请兼职教师,解决培训经费,提供实验基地,以培养岗位技能选手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为主要目标。3.抓好企业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学校可以采取几家企业联合的形式,对不同层次的新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各类培训。这种培训,学员随叫随到,听课率高,实习方便,解决问题针对性强,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在教室还是车间,都可进行。4.抓好四级网络建设。为做强做大新居民培训的文章,嵊州市把普职成“三教统筹”和构筑市、镇、村、企业“四级联动”作为重要抓手,抓学校建设,抓网络构建,不断夯实新居民培训的基础。目前,嵊州市已成立社区学院,22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建立成校,所占比例100%,463个行政村已建立成校408个,所占比例88.2%,市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学校27所,年培训新居民3万人次以上。
(一)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配合,是推动新居民培训工作的前提教体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新居民素质培训和就业工程当作“科学发展、创强争优”的一项重要项目来切实抓好,按照市委、市政府赋予教体部门的工作职能,积极大胆地协调劳动保障、总工会、妇联、文广、团市委、开发委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新居民的培训和就业工作。
(二)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职工自身综合素质,是增强新居民就业适应能力的基础要开展对新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采取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和“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等方式,有效地提高新居民技能素质,增强劳动力资源的市场竞争力。各学校培训后就业的实际说明了一点,越是经过职业培训的,培训的内容针对性强的,与用工的需求相一致的,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就更有保障。
(三)加强与输入地的劳务协作,因“用”而“训”是解决新居民就业问题的关键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化技术学校要积极与新居民原籍的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以及劳务机构取得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按各企业明确的用工趋向确定培训内容,或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岗前的技术培训和适应性培训。通过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并运用广播、电视和报刊,广泛宣传用工信息,及时把新居民输送到用人单位,促进新居民劳务输出工作全面开展。
当前,嵊州市登记在册的新居民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还在逐年上升,对嵊州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时,明确要求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对进一步加强新居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的目标,因此,嵊州市将围绕“关爱,服务,增强新居民幸福感”这个主题,使新居民在嵊州这块土地上更好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
(一)建立新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嵊州市庞大的新居民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力量,新一代新居民也渴望通过自身文化技能的提升,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在现有市职教中心创建新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携手相关政府部门、乡镇(街道)、企业,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分别在市职技校、社区学院、宏达制衣公司建立3个新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努力把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行为规范、环境设施齐全的职教中心培训基地打造为浙江省级新居民技能培训示范基地。
(二)积极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进一步完善以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实行相关师资、设备设施等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益,扩大职业技术培训规模,提高新居民培训水平,使新居民在当前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能保持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三)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市、乡镇(街道)企业培训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职业中专、职业中学、乡(镇)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培训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再建立一批新居民教育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更有力地提高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